慢性肾脏病(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慢性肾衰竭,简称慢肾衰。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关于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肾单位高滤过。肾友在肾衰竭的过程中,肾小球出现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导致肾小球硬化和残余肾单位进一步丧失。此时,高滤过的存在,进一步加强了内皮细胞的损伤,加剧了肾小球的硬化。

 

        二、肾单位高代谢。肾在衰竭的过程中,肾小管不断萎缩,而此时肾的高代谢作用使其耗氧增加,氧自由基增多,代谢酸增多也可能会引发中毒现象,这些导致了肾小管间质损伤。

 

        三、肾组织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在某些炎症因子的诱导下,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都很有可能转化成纤维细胞,而纤维细胞在肾小管的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四、某些生长因子的作用。某些生长因子也在肾衰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白细胞素,内皮素-1等。这些生长因子的存在,可促进肾小球系膜、肾间质的细胞外基质增多,使得肾小球不断硬化,肾间质不断纤维化。

 

        除此之外,肾脏固有细胞的凋亡增多也是引发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细胞凋亡本身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肾脏是一个特殊的器官,如果肾脏固有细胞大量凋亡,很有可能导致慢性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