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要点

中草药的肾毒性作用
2014-03-25

案例:张女士,41岁。因乏力、消瘦伴夜尿增多半年入院。曾间断服龙胆泻肝丸(每丸含关木通0.43g)达3年多,半年前开始乏力、消瘦,且出现贫血,夜尿增多,当地医院曾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性贫血,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尿检时发现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远高于正常值,肌酐高达552μmol/L,肌酐清除率为30.2ml/min,远低于正常值。B超检查显示双肾均萎缩。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由马兜铃酸引起。

中草药一直是人们认为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一类药物。但是,从张女士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药并非完全没有毒性,这正应了一句古训:“是药三分毒”。随着中成药中毒事件的不断报导,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药的毒副反应,而且随着现代科技在中国传统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中草药的毒性也越来越被深层次地挖掘,这更有利于让人们深度地认知中药的毒副作用并加以预防。

其实,中草药的毒性并不是现在才被人们所认识。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草药毒性有了较深地认知,如在《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于中药毒性的记载,把中药分为有毒和无毒,而在《本草纲目》中已经进一步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等。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古人的对中药成份的认知还是很有限的,他们并不能明确中药的哪种成份对人体有害,药物毒性反应到底是作用在人体的哪一部位,伤害程度到底有多大。而现代医学已经使中药的毒性较为具体化,如中药的什么成份有毒,对哪部位的脏器有毒性,毒副反应有多大,是否可以医治等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人们尤其关注中药引起的肾损害,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毒性会引发急性或亚急性进行性肾功能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呈不可逆性,停药后肾功能仍不能恢复,往往在数月或1年~2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疾病诊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肾脏毒副作用的中药材及中成药,不可以自行或者随意服用中药,以免在不了解其药性的情况下发生中毒反应,引起不可挽回的伤害。

中药材及中成药会伤及肾脏,是因为一部分药物中所含毒性成分直接或间接地使肾小管损伤、坏死。如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可使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肾间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血管壁缺血;还有的一部分药物的毒性成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从而导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下面简单列一下有肾毒性的中药材及中成药,希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加以注意。

有可能导致肾损伤、肾功能衰竭的中草药约有20多种:如雷公藤、木通、马兜铃、草乌、雄黄、朱砂、全蝎、鱼胆、蜂毒、砒霜、巴豆、苍耳子、棉酚、山慈菇、苦楝皮、天花粉、土贝母、牵牛子、芦荟、益母草、土荆芥、海马、昆明山海裳、野百合和使君子等。其中典型的为:过量应用木通致急性肾损害,严重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雷公藤(含有雷公藤碱)能直接损害肾小管,出现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升高、电解质紊乱等,大剂量可导致快速死亡;汉防已和厚朴均含有马兜铃酸,能直接损伤肾小管及肾间质,致肾性糖尿病和低分子蛋白尿及肾小管酸中毒,严重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斑蝥为辛寒大毒之品,有破血散淤、蚀肌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所含斑蝥毒、斑蝥素有毒,外用或内服斑蝥能直接损害肾小管,可致中毒性肾炎,并伴有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致急性肾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巴豆、芫花可致溶血性尿毒症等等。

除上述单味中药使用不当会引起毒性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因为含有毒中药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肾毒性,如等,这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如不按处方服用、服用时不对症、过量服用、长期使用或不当联合用药时都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因此,使用这些中成药治疗时一定要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并要求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以防止发生肾脏肾害。

要想避免中草药引起的肾毒性,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必须根除传统的“中药无毒”的错误观念,不滥用中药;同时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严格遵照医嘱,特别是对上述有一定毒性的中草药;也不要轻信民间的所谓“偏方”、“秘方”,自行配药,随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