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博文

青少年药物性肾损害的预防
2013-07-11
  近年来青少年不当服用各种药物引起的肾脏疾患的报道日渐增多,并且还有幼儿服用成人感冒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事件发生,药物性肾损害是青少年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位于第一位,且有逐年上升趋势,这已经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青少年尚未发育成熟,不同于成年人,是特殊的人群,对于临床药物应用和药物性肾损害,我们应该积极去预防药物行肾损害的发生。

  一、青少年易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

  1.肾脏血流丰富,耗氧量大。

  肾脏重量虽然仅占体重的0.4~0.5%,但其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20~25%,因此进入肾脏的药物量相对较大,并且受药物毒性作用影响大。另外,肾脏组织代谢旺盛,需氧量大,肾脏内的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关键酶作用活跃,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面积很大,肾髓质中对流浓缩系统的作用,极易受到损伤。

  2.肾衰竭时药物半衰期延长

  肾脏是多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进行排泄、过滤的器官,因此,在药物过滤和排泄过程中,容易发生肾脏受损,而在肾衰竭时,药物半衰期延长,药物浓度相对明显增高,同时在体内代谢时间延长,所以更易加重肾脏损伤。

  3.青少年肾脏储备能力不足

  青少年的肾脏,尤其是婴幼儿,尚在发育阶段,肾脏的储备能力不足,代偿功能差,非常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腹泻、过度利尿等,均可以引起血压下降、肾脏血流量不足,常诱发中毒性肾病变。

  二、青少年药物性肾损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青少年自身存在的特点和临床药物的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

  (一)熟悉引起肾脏受损的药物,避免或慎重应用该类药物。

  很多药物能够引起肾脏损伤,但是个体差异很大,引起药物项肾损害的几率也大不相同。如,在常用的剂量,庆大霉素引起肾损伤的比例较高,但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的仅对个别高敏的患者才引起肾损伤。一代头孢的肾毒性要比三代头孢要大一些。下面列举的都是处方药,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来使用的。既不能因恐惧药物副作用“因噎废食”拒绝用药,也不能滥用、过度使用。

  1.临床上常用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肾毒性

  ①肾毒性大的抗生素:二性霉素B、新霉素、先锋霉素Ⅱ、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②中度肾毒性抗生素: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四环霉素、磺胺类、一代头孢

  ③肾毒性较小的抗生素:二代、三代头孢、青霉素G、新青霉素I、新青霉素Ⅱ、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红霉素等

  2.解热镇痛药如乙酰水杨酸、乙酰胺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肾损害的发生,常与长期大剂量服用有关。一般认为长期服用解热镇痛剂,如去痛片累积量超过5公斤,就会发生肾损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对解热镇痛药比较敏感者,在未达到上述剂量时即可致肾毒性损害。极个别超敏感的患者在服用数剂药物也有出现肾损害的情况。学龄儿童、老年人和原有肾脏疾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的人,使用解热镇痛药引起肾损害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学龄儿童(6-12岁)发生率较高,因面应避免滥用解热镇痛药,能少用则不多用,能不用最好不用,更不能随意联合应用

  3.造影剂:造影剂广泛应用于静脉肾益造影、血管造影、胆囊造影和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在原有肾功能不全、老年、血容量不足患者及大剂量使用时容易发生一过性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停药后肾功能可逐渐恢复,但在年迈、原有肾脏病患者多不可逆。

  4.重金属汞、铅、锂、金、砷等。

  5.中草药及中药制剂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钱子、雷公藤、龙胆泻肝丸等。

  6.其他药物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抗肿瘤药(顺铂、甲氨蝶呤)、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丙硫氧嘧啶、甲硫咪唑等)。

  (二)专科指导,避免药物过量

  1.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

  由于很多药物具有肾脏损害的特性,因此临床应用时,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尤其是不明成分的中成药,更不能随意应用。

  2.药物剂量要根据体重计算

  青少年体重大多轻于成人,药物剂量自然不同于成人用量,因此,要避免自行用药,咨询专科医生,根据医嘱用药,一般是根据青少年的体重决定药物剂量。

  3.根据肾功能计算药物剂量

  由于肾脏是药物代谢、排泄的器官,在肾衰竭时,药物半衰期延长,因此应根据肾脏功能不同,计算药物应用剂量,减少药物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防止药物浓度相对较高、体内代谢时间延长,引起肾脏损伤。

  4.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药物引起肾脏损害时,大多在存在其他因素时,肾脏损害会进一步加重。例如,腹泻、过度利尿、饮食差等,药物浓度会明显升高,肾脏血流进一步减少,肾脏损害的程度会大幅度加重。

  (三)用药时密切监测药物性肾损害表现

  在应用临床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出现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提高警惕,早期发现并及时停药,对症处理。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分型如下:

  1.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由于药物过敏所致,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

  (1)全身过敏反应:包括药物热、药疹、全身淋巴结大及关节酸痛等;

  (2)肾脏损害表现:尿量可减少,部分患者尿量可正常,尿液检查发现有白细胞尿,血液检查可发现肾功能(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3)及时停药,应用脱敏药物,可使肾功能恢复,尿检正常。

  2.急性肾衰竭

  患者尿量大多正常,无明显减少,但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快速升高,尿液检查尿比重及尿渗透压下降,重症者,常不可恢复而渐演变成慢性肾功能不全,需依靠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

  3.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

  由于药物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呈蛋白尿、血尿、血压升高及水肿,少数病例高度水肿,呈肾病综合征表现。

  4.急性梗阻性肾病

  由于药物引起尿路梗阻,致使突然发生无尿及肾功能(血尿素氮、肌酐)急剧升高,一旦梗阻解除,尿量增多,肾功能将很快降至正常。

  综上所述,由于青少年人群的特殊性,肾脏容易出现药物性损害。加强对上述药物的认识,提高警惕,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药物过量、多种药物滥用,应用时密切监测,可以减少青少年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避免发展至肾衰竭。



以上观点仅为专家的观点,不代表肾脏关爱网的任何观点。